作者:阳奇盛
“写作是生命的存在形式”,“写作是为人的精神世界而存在的”类似的表述都在阐释一个道理:作文应是学生情感的真实流露。《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也明确指出:“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新课改以来,高考作文经历了命题作文、话题作文到材料作文几种样式的交替变化,命题者总在力图寻找一种既能让学生有话说,又能够考察学生思维过程的作文样式。然而近几年的高考作文中普遍存在一种“脱离现实”的倾向。不少考生习惯于“回到古代,复述经典”,千篇一律,频繁使用古代历史文化名人的例子,江苏省一位阅卷老师甚至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古代文人每年一到6月7日就忙得不得了,屈原不停地在汨罗江上跳水,项羽一次次地抹脖子,司马迁一而再再而三地遭受宫刑,韩信干脆就赖在别人的胯下不起来了……”结构模式化,胡乱拼凑,主题平淡,以一种冷漠的口吻叙述古人故事,没有深入地开拓和挖掘,整篇作文读下来看不到活生生的人,感受不到弥漫其间的真情,这样的作文即使使用华丽的语言来装饰,也难掩盖它的不足,读后的确会让人感到厌烦。这种写作风气的形成,原因纷繁复杂,但不可否认,学生缺少对生活的观察与感悟,缺少对真情的感知与发掘,平时作文重形式,轻真情的导向难辞其咎。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因此教会学生关注生活的点滴,品位其中蕴含的真善美,是十分有必要的。“以小见大法”是指从生活的一个角度、一个层面、一个点,发掘出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主题,揭示问题的内在本质。生活本来就是一本最好的教科书,寻常细微的事物常常是大千世界的缩影,只要善于借助联想,就会于平凡中见到不平凡,获得新的认识和感悟,“借一叶而知秋,以一目而传精神”。如由春蚕可以联想到“无私奉献”,由小草可以联想到“自强不息”,由老牛可以联想到“吃苦耐劳”等等。对生活进行挖掘,提炼主题,这实际也是一直渗透在所有课本中的思想。
许多深刻的立意都体现在一件小事中,找到一个合适的角度作为切入口,就有利于走出空泛肤浅和文题不一的误区,有利于写深写透,写出个性,我们可以通过“聚焦凡人小事”“观察自然景象”“捕捉细小情节”等来关注社会、感悟人生、诉说真情,从而做到以“小”见“大”。在写作教学中,几乎所有的老师都在强调作文要“写小事,写生活”,然而当学生真的写了他们所谓的“生活”后,又会让人觉得仅仅是“记流水账”,缺少对生活的提炼,立意不高,不能引人深思与共鸣,没能做到“反映社会风情和时代的气息”。立意高的文章,能够以尺水见波澜,反映社会生活,能让人感觉到时代发展的步伐,那么,在作文中我们究竟怎样才能找到二者的契合点,怎样才能使我们的文章更好地做到“以小见大”呢?
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细心品读课文,合理筛选材料。课本是我们学习的依据,是学习的根本,初高中课本有很多课文都采用了以小见大的写法,如《七根火柴》、《变色龙》、《一件小事》、《社戏》、《背影》、《最后一课》等等。高中课本中的《小狗包弟》,作者巴金就是通过一条小狗在文革中的遭遇,来写那个时代人性的扭曲与迷失,用家庭波澜显时代风云,令人动容。我们就要学习从这些优秀课文中汲取营养,学习历代大家他们的写作方法,思考他们是如何把生活中的细枝末节,一草一木,注入自己的人生体验,并用心去感受去思考去发现,从中找到共鸣,找到怦然心动,找到富有深刻含义的东西。例如:拾到一片落叶,可以发现它背后深藏着春去秋来、岁月匆忙的道理;树叶把绿意留给人类,把败叶留给土地的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
二、注意观察,写有价值的“生活小事”。生活中有些事情看似平淡无奇,但它却是整个社会的基础,对这些生活素材进行多方面的思考,深入的开掘,就能够从具体的人事景物概括出人类普遍的感情和抽象的道理。从平凡中见不平凡,从无奇见有奇,使文章的主题得到升华。如作文《敬畏生命》,这本来是一个十分老套的作文题目,大多写一些身残志坚的人面对困境不屈服,不放弃,如史铁生、张海迪、海伦·凯勒的人生传奇,然而有一个学生却另辟蹊径,以汽车个性化车牌有许多以字母“PA”开头,把汉字“怕”的读音与“平安”的首位拼音简写建立联系,再结合近期开展得如火如荼的严查酒后驾驶的行动,提出平安就要敬畏生命的主题,整篇文章联系现实,关注身边人、身边事,娓娓道来,主题鲜明,从小细节中发掘出了大道理。
三、合理想象联想、提升材料层次。联想和想象是作文不可或缺的思维方式,它可以使我们在写作时由物及人,由人及社会,有效地提升素材的层次,从而达到文章表达“以小见大”的目的。命题作文《树》,作者通过上学途中见到那些从他处移植而来的大树在经过移植之后,历经了苦难,逢春吐新枝的眼中景,联想到了背井离乡入城的广大农民工兄弟,想到了他们融入大都市的困难与坎坷,看到了他们身上那种极强的忍耐力和适应力,就如同那大树一样可敬。这篇作文许多同学容易写成零碎琐屑的写景文字,而使用这个题材,通过想象和联想,从而把“树”上升到了“人”,联系到到了社会上关注农民工在都市生活处境的热点,有感而发,赋予了事物新的内涵,独辟蹊径,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学生的生活,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本来就是平凡且细碎的,我们不太可能有多么轰轰烈烈的事情去写。但只有我们善于观察、品味,对材料进行精心提炼,并能运用恰当的手段把我们的感悟表达出来,追求高的立意,那么即使是平淡无奇的材料,也能写出意味隽永的佳篇来。
呼唤质朴,回归真实,反对华而不实、矫揉造作,是近年作文评价中传递出的可喜声音,我们一线的语文教师更应该在平时的语文作文教学中注意对学生的引导与培养,让学生在平常的生活中,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让作文中多一些真实,多一些睿智。这既是对语文课本价值回归的一种肯定,也是对学生心理诉求的善意肯定。
(本文载2011年6月《中学课程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