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教天地

【心得体会】擎古韵大旗 开诗教新风

作者:阳奇盛

    亭湖碧波,西风胜景,朴老故里——风景如画的太湖大地在争创中华诗词之乡的活动中,让古韵的魅力尽显。曾经孕育了著名诗人朱湘的太湖大地,在创建中华诗词之乡的氛围中,诗人辈出,佳作迭现。中华诗词书画协会太中分会的成立,让诗教之风迅速走进课堂,读诗、诵诗、写诗迅速成为学生课余最大的爱好。擎古韵大旗,开诗教新风,希望借此来探索语文教学的新思路、新方式。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如同一条悠久的河流,伴随着华夏大地走过了几千年的风雨历程,滋润着一路走来的中华儿女,诗歌逐步变成了一种文化的胎记烙在了每一位中华儿女的心中,折柳送别、望月怀人、登临抒怀成为华夏儿女血液中独具特色的元素,诗教也成为传递华夏儿女精神谱系的重要方式,诗教传统历史悠久。可如今,连高考作文说明中都要加一句“文体不限,诗歌除外”。诗情的消融,诗歌的凋零,对诗教的漠视,让人吃惊。中华民族人文精神在这个层面上来说已经开始萎顿,以至连最有激情的大学生、中学生都远离了诗歌,缺少了诗意。忘记过去,怎么去面向未来,一个诗的国度,竟然没有了诗,没有了激情,应该拥有梦想、诗情澎湃的青少年不愿读诗,读不进,也读不懂,这是多么让人揪心的事情啊!湖北高考考生周海洋的作文《站在黄花岗陵园的门口》用古体诗形式书写,以一种另类的方式出现在国人的眼中,但小作者丰富的文化底蕴,扎实的诗词功底令人眼前一亮,最终打动了阅卷老师,这篇作文也被判为满分,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同时也引起了一线教师对诗歌教育、诗歌创作这一系列问题的重新思索和定位。

    所谓“诗教”,本指《诗经》“温柔敦厚”的教育作用,后来也泛指诗歌的教育宗旨和功能。孔子是诗教之风的最早也是最积极的倡导人和身体力行者。由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对我国文化的深远影响,两千多年来诗教的传统绵延不绝。我国历代的学者文人在成长过程中无不受到过诗教的熏陶。 近年来在各地的高考中对文体要求逐渐模糊化的表述,说明作为国学精粹的诗歌正在引起人们的重视,诗教问题重又引起了教育界的普遍关注。林语堂先生说过:“中国的诗歌具有广泛性,又有深刻性,而且特别重“意”尚“神”,这相当于一种宗教情绪,对于移情陶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对诗教意义的重新审视和定位,让久蛰人们胸中的诗意如雨后春笋,让诗教之风走进课堂无疑给了老师一个尝试体验的机会,也给学生更多展示才华的空间,“教无定法”这句话在语文学科上得到了最大限度地体现,如果一位老师在教学方法上走向死板、教条,那他的课堂就会失去生机与活力,诗教无疑给课堂带来了新的气象。

    确实,诗教对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和美好的心灵,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江泽民同志在接见“中国唐宋名篇音乐朗诵会”的演创人员时指出:“中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也包含很多哲理。学一点古典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有助于弘扬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规定:“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课程标准”对古诗文教学与古诗文文化传承的强调,是很有远见的,这正是诗教传统的一种回归。提高青少年的审美能力,把美的种子播撒到他们的心田里,这也契合了新课程改革的时代精神。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需解决的课题是:怎样利用语文课本中的经典诗歌?怎样教才能充分发挥诗教的陶冶功能?

    要开展诗教,我们首先要善待课本中的诗歌,探索科学有效的诗歌教法,充分发挥诗教的陶冶功能,让感动成为学生的第一功课。人教版必修与选修部分都精选了历代大量的名篇佳作,这些作品应该成为我们开展诗教的基石。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知和情,知是用理性的逻辑的方式把握世界,情是用审美的艺术的方式把握世界,而传统的应试教育只重前者,诗歌在教学过程中被挖掘得支离破碎,学生只要会概括思想感情,分析艺术手法就可以了,学生也变得急功近利,成为缺少情感,缺少创造,缺少想象力的人,而进行诗教,就是要弥补在知情分离这一方面的严重缺失。教师虽不是诗人,也不必刻意去写诗,但了解诗歌的创作规律、理解诗歌的主旨,感悟诗歌的意蕴,却是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现在有些教师讲诗一句一句落实,一个字一个字分析,实在是吃力不讨好的做法,把情感、诗意、韵味全分析完了,这根本上算不上真正的诗教。教师可以做的,是通过诗歌让学生的心对世间的苦痛欢欣更灵敏,感应更精微。别林斯基说:“在诗中,想象是主要的活动力量,创造过程只有通过想象才能完成。”诗歌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在想象中进入意境是十分重要的。叶圣陶先生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所说的就是要求把学生引入到作品描写的特定意境中去。学生进入了诗歌的意境,就能把握作品的命脉,了解作品的神韵,体验作者的情感。因而,诗歌教学,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设计好富有感染力的导语去震撼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情绪,使他们展开联想和想象,让诗词的韵味如和风细雨般渗进学生的心田。

    当然,开展“诗教”,既要重视中国优秀古典诗词的教学,还要重视新诗的教学,让古韵与新风交融,让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神游八荒、思接千载。中国的新诗历经近百年的发展,愈来愈走向成熟。当今中国的诗坛,佳作频现,人才辈出,不但自由诗体的散文美,意境美都获得了张扬,而且由于新诗在成长和反思中,不断融进中国传统诗词的精华,形式洒脱自由也许更能触发他们创作的火花,更有利于抒写学生的性灵,引发学生欣赏的热情。 “诗教”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诗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触动他们心灵中最真实、最敏感的东西,增强学生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洞察力,当这一切在某一刻碰撞引发他们的共鸣、擦出火花之时,自然会流淌出心中最美的歌,周海洋的作文《站在黄花岗陵园的门口》不就是最好的证明吗?

    其次,提倡语文教师要带着情感去诵诗,善和美可以提高诗意的厚度,同时将古典诗词押韵、对仗、平仄等观念带入课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自己尝试,鼓励学生的练笔,既能在温柔敦厚中达到教育的目的,又能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与热爱。如果我们老师还不具备那样的才情,也可以在平日的教学中有意识地多引用一些诗词警句,用自己的示范在学生心中播下诗教的种子,学生觉得神奇而生羡慕之心的时候,他们就会主动去模仿,在作文中,在说话时也会引用诗句来增加文采,提高层次,浓浓的情愫伴着工丽典雅的诗句,真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到了这种境界,你要学生不爱诗不读诗也不可能了,诗悄然间进入了他们的学习,融入了他们的生活,他们已经具有了发现美、感知美的眼睛。

    擎古韵大旗,开诗教新风,让历代前贤的优秀诗篇成为我们的精神食粮,在生活的溪流中也能荡漾起诗意的火花,让诗教点亮学生心灵的苍穹。我们坚信:语文教学改革的征途中,一个回归诗性和人性的中学语文教学道路呼之欲出,诗教之花必将怒放校园,沁入心灵。

版权所有:安徽省太湖中学    网站备案: 皖ICP备08005272号-1
地址:安徽省太湖县建设路628号   电话:0556-4162746
网站维护:信息中心   技术支持:一网科技

皖公网安备 34082502000039号


页面执行速度0.003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