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教天地

【教学反思】《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作者:陆常兴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概括文章内容,把握作者观点。

2.归纳概括文章所用材料,品味妙语佳句,从而体会到作者的观点,并能在品味语言时发表自己的看法。

3.领会作者所说的“咬文嚼字”的真正含义。

4.培养学生阅读、写作要“刻苦自励,推陈出新”的谨严精神。养成严谨的学习态度和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概括文章内容,理出作者观点。通过练习,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多媒体投影: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

              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卢延让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

              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顾文炜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自古至今,骚人墨客举不胜举,名家名篇灿若星河。可是,这些诗歌往往不是一气呵成的,而是经过反复的雕琢,才成为千古绝唱。比如,大家熟悉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就经过多次推敲。这种推敲,在古诗文里称为“炼字”,在今天,有位美学家称之为——(展示课题:咬文嚼字)

二、作者介绍: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表达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学,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的《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他的美学理论在中国当代美学流派中自成一派,影响甚大。主要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等。

补充介绍:桐城古文派、桐城散文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戴名世、方苞、刘大櫆、姚鼐均系清代安徽桐城人(今桐城文化圈包括桐城市、枞阳县和安庆市宜秀区等部分地区),故名。桐城文派是清代文坛最大散文流派,其作家多、播布地域广、绵延时间久,文学史所罕见。  

三、整体感知全文:

1.让学生查阅《现代汉语词典》,了解词典中对“咬文嚼字”的解释。

明确:形容过分推敲字句。 (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1: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要领会其精神实质,切不可一味地~

形容掉书袋或卖弄才学。

例2:此君肚里学识稀薄,但在人前说起话来却常常~,极尽哗众取宠之能事。

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

3:此事明明是你错了,你再~也毫无用处。

2.初读课文,整体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

    明确:①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情感。

③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从事文学创作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互相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其中中心论点是: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四、再读全文,引导学生回答问题:

1.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作者选取了哪些示例进行证明?

明确:①郭沫若改台词;

王若虚改《史记》“李广射虎”;

“推”和“敲”的故事;

苏轼的《惠山烹小龙团》中的诗句;

“柳腰桃面”等“套板反应”。

2.作者用这些示例是为了说明哪些观点?

明确:不同的句式有不同的意味;

文字一增一减,意味不同;

用字不同,意境也不同;

善用字的联想意义;

联想意义也最易误用而生流弊。

五、学生小组讨论、探究

1.赏析古代名句中的“炼字”现象:

《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

提示:绿字作动词,拟人手法生动再现春到江南景象。绿较之写活了江南的勃勃生机,又流露出喜悦兴奋的心情。

红杏枝头春意

提示:刘公勇在词话里称一闹字卓绝千古字好就好在准确、鲜明、生动,带有动态地刻画春天的蓬勃生机,并把作者对春天这样一个万物萌发,生机盎然的季节的到来的欣喜用一个字表达了出来。作者的感情态度尽含于一个闹字之中。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③前村深雪里,昨夜数(一)枝开。(齐己《早梅》)

提示:梅花开于百花之前,是谓“早”;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梅,悄然“早”开,更显出此梅不同寻常,从而传达出准确的诗意。

诗人郑谷把齐己诗中的“数枝开”改为“一枝开”,齐己深为叹服,便拜郑谷为“一字师”。

2.趣闻轶事:

①解放战争时期的上海,有位老学者住的巷子里常有人随地小便,于是他写了张不可随处小便的标语张贴出去;后来,这张标语被一个很仰慕老学者的人贴在了自家的大厅里,只不过把原标语中几个字的顺序换了一下,就成为一条警示语。请问,那条警示语是什么?

明确:小处不可随便

②书生的母亲死了。有人送来一个奠幛,还有四张纸,上边写着四个大字:德配孟母,让他自己缝上。书生翻来倒去看不懂,最后排成了母配孟德,缝在奠幛上。

六、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是在重点赏析的基础上,讨论了作者在品味语言和运用语言上给予我们的启示,并且也小试了一番身手。作者这种勇于质疑的严谨治学的态度,对于我们的阅读、写作将会有重大的指导作用。认真读书学习,学会品味赏析,加上不断地练习,我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才会真正的提高。

七、布置作业:

1.从自己的阅读中找材料来咬文嚼字一番,并写下分析内容。

2.比较阅读(课后练习二)

马南邨在《不求甚解》一文中,提出与本文不同的主张,说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理由是:

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

诸葛亮与徐庶等三人一道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观其大略。诸葛亮比三人高明,因为他观其大略,知识面更广。

③宋代陆象山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是说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

通过思考,谈谈你对此的看法。

 

版权所有:安徽省太湖中学    网站备案: 皖ICP备08005272号-1
地址:安徽省太湖县建设路628号   电话:0556-4162746
网站维护:信息中心   技术支持:一网科技

皖公网安备 34082502000039号


页面执行速度0.002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