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余 琴
【摘要】本文通过观察高中语文课堂朗读现状、分析存在的一些问题,探讨语文课堂朗读的重要性和有效的朗读指导方法。
【关键词】高中语文 朗读 现状 问题 方法 指导
高中语文作为中学基本学科,具有其自身强烈的学科色彩。在语文的课堂上,我们要注重多方面能力素养的积累与提升。朗读是高中语文课堂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在笔者看来语文课堂上的读,不仅是静态的用眼读,更要放声读、用心读,才能够把书中的精要慢慢地品味出来。“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在读中思考文章的哲理,在读中感悟文章的感情。那朗朗的读书声本来应该是课堂中最为动人的风景,为学生与文学作品之间带来思想的冲撞与情感地交融。
但是回到教学实际,我们发现学生摇头晃脑的“吟咏”,很多时候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朗读不再是纯粹的朗读,而沦落成几近装腔作势的叫喊,甚至成为自欺欺人的表演。正如叶圣陶所指出的:“随口念一遍,就算是读了,发音不讲究,语调不揣摩,更不用说表示逻辑关系,传出神情意态了,这是不能容忍的。”①朗读没有神韵,这实在是语文课堂极大的缺失更是学生的遗憾。
有鉴于此,笔者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朗读现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并对课堂教学中的朗读有效指导方法进行了探讨。
一、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朗读现状分析
(一)课堂齐读目标不清
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教师在课堂设计中都有学生齐读这一环节,但对朗读教学的目标不明,音量的大小控制、音调的抑扬变化、节奏的长短间隔、轻重的轮换转变,这些方面的要求教师多数时候并没有一个明朗的给定。目标的不清晰,就造成了齐读时很多学生含糊带过滥竽充数,只出声音不问内容,煞有其事却空有其表。公开教学中,往往用齐读装饰点缀,或为了问题而读,或为了凑补时间而读,这种盲目随意的处理,又如何取得朗读教学的效果呢?
(二)个人朗读训练不足
课堂教学的时间是一定的,课堂教学的内容是多样而复杂的。教师在有限的课堂上要完成的多个层面的教学目标,实在是有压力的。所以很多教师就选择了牺牲朗读训练的时间。这是一种无奈,但是更藏有很大的弊端。学生的个人朗读能力是学生作为教学主体个人素质的重要体现,个人朗读训练也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反观课堂,个人朗读训练时间被侵蚀,个人朗读表演舞台被缩小,个人朗读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展现。长此以往就会造成有的学生在朗读时就像是机关枪一样,语调一成不变的快速把所有内容“扫”出为止,声音没有起伏,音调没有变化;有的学生声音细微,近在咫尺却都似乎远在天涯,嘟嘟囔囔一点都不清楚。这样的朗读何谈效果?
二、造成课堂朗读发展不良的原因分析
造成课堂朗读发展不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传统的分析式教学模式根深蒂固。为了片面追求课堂效率,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还是有这样的观点: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知识点越多越好。朗读被放在了一个很尴尬的位置,在很多时候寥寥上演、草草结束。甚至,朗读在有些教师的课堂上几乎销声匿迹。教师用提问的方式一点点的引导学生走进教师的思路,逐字逐句地分析讲解内容,当分析结束时,一节课也就结束了。学生的学习,很大程度上停留在识记的层面上。
学习语言,主要不是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美国著名教育家吉姆·特利里斯讲过一个极好的诱导学生情感、丰富学生语言的方法,那就是给学生读书并指导学生朗读。不读,如何品味词句之精妙、反映理解之深刻?而没有深谙文章的生动与遣词造句的精当,又怎么会有神情并茂的朗读呢?从这个意义上说,讲析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伤口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促人感悟。语文教学不是教师讲明白了多少,而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读懂了多少。
其次是应试教育的影响。考试中只要求记住词句,填空默写而已,不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所以学生朗读的目的大多是为了记忆,教师对学生的朗读弊病也熟视无睹,对不良习惯不予纠正。
第三是朗读教学方法单调。许多语文教师不重视朗读,甚至害怕范读,教学中过多地使用齐读,学生读完后,不给予确切评价,简单的说“好”或“不好”。这种有读无导的做法,对理解课文、提高朗读水平、培养语感,是没有多大益处的。
三、语文课堂的朗读指导方法探讨
改变这种状况主要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一)、范读,以树立榜样
在中语会第八届“语文报杯”中青年课堂教学大赛上,辽宁省沈阳市第十一中学金莉波教师执教《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一课时,用教师范读、学生集体朗读“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这句中心句以师生合作的形式展开。金老师的诵读饱含深情,轻时如悉素雪落、重时似乍惊雷霆、缓时像残阳斜落、急时同潮鸣电掣,这样的多重变化,有力的表现了诗歌内容和情感上的变化。在朗读训练中,学生的感情渐渐地被带动起来,“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一句被学生演绎得越来越深情感人,这其实已经完成了对文本的一次整体感悟。教师的朗读让评委和观众十分惊艳,一时掌声不断,金老师也因此获得了当届大赛最佳朗读奖。
可见,好的示范朗读是可以为学生带来美的享受,也为学生和文本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更为学生树立了榜样,让他们有学习的对象。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当他们陶醉在教师的朗读声中时,他们就知道了这是美的力量,
教师的范读是最为直接和亲切的,是火种、是催化剂。它能让学生透过教师的朗读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体悟课文所表达的情感并产生共鸣。
(二)、导读,领悟主旨
在教师范读为整个的课堂奠定了一个好的基础之后,学生也开始对朗读有了兴趣,这个时候就应该因势引导,指导学生运用恰当的方法来朗读。对学生来说,基本要求是用普通话正确朗读,较高要求即顺畅朗读,最高要求即传神朗读。具体的训练过程可分为:口齿清楚、停顿适当、语气连贯、语调自然、速度适中、完美和谐。
在教授《我有一个梦想》时,笔者范读了第一、二两段,朗读时我们可以感受到学生沉浸于文章之中,这时候我回过头来分析在这两段中哪些地方是重音,语调哪里应该停顿,哪里该快哪里该慢。在表示庄严、悲痛或冷淡、沉重等感情,陈述、说明的句子可以用平直调;表示疑问、反诘、号召、惊讶的感情的疑问句、感叹句可以用高升
调;表示坚决、赞扬、祝愿、恳求等感情的陈述句可以用降抑调;表示惊讶、怀疑、讽刺、幽默的感情的句子可以用曲折调等等。把这样的基本朗读技巧传授给学生之后,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有“法”可依。
(三)、练读,回到实践
在方法指导结束后,就应该进入学生朗读阶段。
朗读的形式多种多样,不一而足,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
美读,即表情朗读。这种朗读方式往往要求教师创设情境,对语言和意境较优美的诗歌和散文较为适合。教师可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比照感悟。首先放录音,要求学生对照课文,边听边领会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请学生朗读比照,可以让学生明白该如何读,从而领悟文章的内涵,使学生感受到朗读的乐趣。
分角色朗读。这种朗读方式对戏剧作品和小说中的对话描写的语段较为合适。它有利于学生对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和人物思想感情的把握。
配乐朗读。歌曲有着优美的旋律,又有着美好的意境,配上乐曲来朗读,可以营造情境,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活跃课堂气氛,愉悦学生的心情,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进行配乐朗读时,应注意乐曲的意境、格调和旋律,它们应与课文内容相协调。
诵读,即背诵。这种朗读方式适合于古诗文教学。当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已有了较深刻的理解时,教师可要求学生背诵某些精彩的语段或全篇。这样学生就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增强语感,积累名言佳句,体验艺术魅力,陶冶思想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养成高雅气质。
朗读是一件美妙的事情,是用声音、语态、肢体语言相结合的综合性表演,是我们与文本之间最合适的桥梁。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个体独立性,用默读、范读、引读、自由读、指名读、分角色读、伴读、轮读、接力读、抢读、抽签读、表演读等多种方法,让朗读在课堂中真正活起来。在教学某一篇课文前,教师要对课文做全面细致地分析。哪一部分适于哪种读法也要做好周密地考虑。这样,就可能收到“声转于吻,玲珑如振玉;辞靡于耳,累累如贯珠”,“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舒卷风云之色”②的朗读效果。假如可以达到这样的境界,就可以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理解文本,体味情感,提高语文阅读能力。
【注释和引用】
①《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叶圣陶,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②《文心雕龙》,刘勰,中华书局200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