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 芳
大多数学生停留在被动的学习状态,上课时经常被动地听,机械地做题,长此下去,数学思维能力得不到提高,还产生厌学情绪。为了尽可能的解决这种情况,我有以下的几点认识:
一、引导好预习环节,养成带着目的自主预习的习惯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想持之以恒将数学学习进行下去,必须向管理要质量,向管理要效益。也就是要事先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有了扎实、可行的计划,便于妥善安排,按章办事,保证学习有序,高效的展开,能鼓励人坚韧不拔。预习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索科学的学习方法的关键环节。首先,老师应为学生的预习提供一个要求,先粗读,先粗略浏览教材的有关内容,掌握本节知识的概貌;再细读,对重要概念、公式、法则、定理反复阅读、体会、思考,注意知识的形成过程,对难以理解的概念作出记号,以便带着疑问去听课。方法上可采用随课预习或单元预习。预习前教师先布置预习提纲,使学生有的放矢。老师应在每天新课前检查预习任务的完成,以免教学时起点太高或太低。
二、引导好上课环节,养成良好的上课习惯
课堂是师生互动的主阵地。如果一堂课从头至尾只是老师讲学生听,那么学生难免觉得枯燥乏味,造成注意力分散,掌握知识不透彻,课后作业完不成,成绩下降等后果。改变这些状况,教师可在听课方法的指导上处理好以下几点。
第一点,引导学生有目的地主动地听课。前面已讲过,学生认真地进行了预习之后,已明确了该课堂应了解什么,记住什么,掌握什么,学习难点在哪里。这样我们便可引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有目的地去听课,我们还应指导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①听每节课的学习要求;②听懂重点、剖析难点;③听例题解法和数学思想方法的体现;④听好课后小结。教师讲课要重点突出,层次分明,一定要掌握最佳讲授时间,使学生听之有效,因为学生不可能整节课都能集中注意力。
第二点,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老师的教学。每节课在讲完课本上的内容时,教师可在课前准备一两个这节的典型题目,适当的留点时间给学生独立思考,然后检查解答情况,这时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而且从中也可以自我检测下学习情况。总之,会思考才会学习,这样才会较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第三点,适当地做笔记以备课后总结思考。做笔记不是抄黑板,是记下课堂内不易记住、不易掌握或必须经过再思考或讨论的问题,且只须提纲挈领,待课后花时间总结和完善。因此在指导学生作笔记时应要求学生:(1)记笔记服从听讲,要掌握记录时机;(2)记要点、记疑问、记解题思路和方法;(3)记小结、记课后思考题。使学生明确听课和记笔记是为思考服务的。
三、引导好作业环节,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
“数学是做出来的”。的确,学习数学就是在不断地解决数学问题,从中获取新知识,增强解题能力。当然一味地钻入题海者只能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既不认真审题,也不选择方法,作业只是为了完成了事。②不能正确使用数学语言,解题不讲究创新思维,格式化情况严重。③只能解得常规题型,不会解新颖的题目。针对这种种现象,教师首先要精选习题,所选的习题要有针对性、典型性,有启发思维的功能。再者,要引导学生做到以下两点:①坚持使用规范的数学术语。②坚持认真审题的习惯。很多学生在考试中都会有或多或少的失误,失误主要就是粗心,但解决这个问题还得下苦功夫,还是基于平时的习惯。
总之,习惯不是天生就有的,要靠后天的长期培养。作为教师,我们应当不急不躁,对学业不良的学生指出其不足,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帮助他们养成较好的习惯,而对于已有较好学习习惯的学生,应当多鼓励,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