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归园田居(其一)
学校:安徽省太湖中学
执教:倪 晋
班级:高一(11)班
时间:2009年12月3日
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
诗歌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鉴赏诗歌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这节课旨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学生、教师、文本间的对话,来实现对田园诗的把握。理清由“归”字折射出的几个问题: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从而深入体会陶渊明归隐后怡然自得的心境。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陶渊明其人及其文。
2.背诵《归园田居(其一)》。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师生共同把握诗人心情的转变。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解读把握作品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体会田园生活的情趣。
教学重点
通过诗中意象的分析体会诗人归隐田园的心境。
教具准备
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理想家园,它有一个动听的名字,叫做“世外桃源”。这个代名词缘自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所写的一篇千古美文《桃花源记》,在这篇美文中,作者虚构了一个景色优美、土地肥沃、和平安宁的社会。世外桃源的理想世界一经陶渊明笔下流出便成了人类文明共有的精神财富。由此可见,陶渊明以及他的作品对后世的影响之深远,今天,我们就一起再来欣赏他的作品,再次感受陶渊明的人格魅力和作品的文学魅力。
二、知人论世
幻灯片显示: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最杰出的诗人
田园诗人 隐逸诗人 靖节先生 五柳先生
明确:
田园诗人:以自己的田园生活为内容,并真切地写出躬耕之甘苦,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人。
隐逸诗人:陶渊明一直在官僚与隐士的角色中徘徊,他29岁出仕,不久又回家了,五六年后又出来做官,但时间都不长,直到41岁时,他才担任彭泽县令,在任仅八十余天,就辞官归田,直到63岁去世,再也没有出来做官了。试问:陶渊明归隐后真的快乐吗?今天我们学习他的一首诗——《归园田居》,一同追寻他的心路历程。
三、诵读指导
把握五言诗的节奏,并体会诗人心情的转变。
四、文本解读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自主学习:
1.从何而归? 诗中诗人是如何表达的?这些词反映了诗人什么样的态度?
明确:官场。
诗人将官场说成“尘网”、“樊笼”,反映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2.为何而归?
明确:
(1)本性爱田园。
(2)由于官场的黑暗,无自由,无法实现抱负,作者归隐田园为独善其身。
合作学习:
归向何处?归去如何?找出描写归后生活情境的句子并加以赏析(意象、手法、情感等)。
明确:归向园田,诗人归隐后是快乐自足的。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学生自由发挥)
艺术手法:远近结合 以动衬静 白描 情景交融
总结:全诗以追悔始,以庆幸终,追悔自己“误落尘网”“久在樊笼”的压抑与痛苦,庆幸自己终“归园田”“复得返自然”的惬意与欢欣,真切的表达了对山林隐居生活的怡然陶醉之情。
五、拓展探究
问题预设:有人说陶渊明的归隐是志趣高洁、洁身自好的,也有人认为他的归隐是消极避世。你怎样看待陶渊明的隐逸道路?假如你是陶渊明,你会怎么选择呢?
教师总结:学习陶渊明对于今时今日的人们能来说我觉得最大的意义不在于他的选择,而在于他的舍弃,他选择了归隐,也就舍弃了名利;选择了归隐,也就舍弃了富贵;他能在浑浊的现实中追求自己的原则;能在一尘不染的自然里关照自己的本性;能够“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能够“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这一点,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是需要足够的勇气,足够对自己的真实,足够独立思考的精神,足够独立人格的支撑才能够做到的。所以,无论时代怎么改变,世事怎么变迁,陶渊明和他文如其人的淳朴诗作都不会褪色,他一直是并永远是永恒的经典。
六、布置作业
1.默写《归园田居(其一)》。
2.拓展阅读:梭罗《瓦尔登湖》。
附: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归园田居》是陶渊明的名篇,对了解陶渊明的精神世界来说是很重要的篇目。根据诗歌本身的特点和高一学生的实际,我在上课时紧扣一个“归”字展开,如为何而归、从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从“归”来鉴赏诗人的情感,体会他的精神追求,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紧扣文本,没有泛泛而谈,全面透彻地鉴赏了本首诗,做到了以课本为主。
《归园田居》是一首学生较为容易理解的诗歌,对于高一学生来说,他们具备一定的诗歌感受能力,但缺乏系统的诗歌鉴赏常识,所以高一诗歌教学不能像高二高三那样规范系统,必须根据高一学生的特点确立教学目标。基于这些考虑,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确立为“通过分析意象把握诗歌意境”,就教学效果来说,这个教学目标的设立还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它为学生今后规范地鉴赏诗歌架起了一座桥梁。
对于陶渊明其人的把握,学生初中已学过《桃花源记》《饮酒》等篇目,对陶渊明的性格、诗歌风格等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对教学目标中“了解陶渊明其人及其文”已做了很好的铺垫,如今已步入高中阶段,在再次接触到以往学到的诗人时要求就要更高一些了,所以在此基础上我设计了讨论环节,让学生不仅知道陶渊明选择了归隐的道路,还要能就“陶渊明的归隐”发表自己的看法,这点突破了定势思维,让学生们有话可说,有话想说。同时,在布置课后作业上,让学生阅读课外的一些名篇,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面,也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尽管如此,这节课还是在我心中留下了一些遗憾,比如说《归园田居》上课时间为一课时,由于时间紧凑,在诗歌的反复诵读上做得不够,在教学目标预设中是想通过学生反复诵读把握诗人心情的转变的,而实际教学中都由教师来完成,因此也就减少了学生担当“演员”的机会,所以我想还是应该大胆地放权给学生,让学生能自己把握的东西就自己解决,绝不依赖教师。另外,我虽然预设了学生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但具体的点拨没有到位,这点,我在上课时的处理是有待提高的。我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会适当预设,及时点拨,做到有效点拨,注重教学的生成过程。
教学是遗憾的艺术,每一种不同的教法可能都有得有失,感谢这次能有这样的机会反复思考自己的教学,今后我将不断探索各种教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