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教天地

【心得体会】浅析时事教学的误区与改进

作者:汪  君   

    思想政治学科由于学科本身的特点,有极强的时效性和现实意义,需要做到与时俱进,才能防止知识的僵化和落后,才能体现思想政治的优势,那么其中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进行时事教学。我校是一个寄宿制学校,不少学生来自于农村,由于学生经济状况以及学校环境的封闭性,学生获取时事知识的渠道很窄,所以,利用课堂教学成为开阔学生视野、了解时代大事的重要途径,虽然了解时事很重要,但是在时事教学方面,如何让效果发挥得更好还是需要考虑周详的。

    首先,我们谈论一下目前有些学校和教师在这方面可能存在的误区:

1、教师只充当了“播音员”的角色

不少教师上时事课时,拿着报纸或摘抄来的新闻读读了事,不对事件本身做评价,和播音员差不多,而高中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他们既有强烈的求知欲,但又不具备较为科学、完整合理的评价事物的概念,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引导他们对事件本身及其影响进行探讨,同时做出积极方面的判断和理解,以此达到思想政治课育人的目的。

2、只关注时政或大国事件

  很多人认为时事就是政党或国家大事,这样就大大缩小了时事的范围。选择时事材料不能只关注党和国家的活动,某些热点焦点事件会成为媒体热议的对象,当然也可能是高考命题专家不会回避的选择。另外有些老师选择材料时喜欢关注几个有较大影响力的国家,而忽视那些贫穷落后处于动乱中的国家,不能让学生感受到世界上的国家无论大小、贫富、强弱都有追求幸福和平生活的愿望。

3、时事备课,可有可无

  时事教学看似比较简单,但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一定要有认真的教学态度,要从时事材料的筛选,观点的收集,教学方法的组织实施都要认真准备。我们可以将某一方面类似的事实材料放到一起,分析讨论不同的知识角度,也可以把不同的材料集中起来分析其中包含的共同点,而这些都需要教师的精心选材,认真准备,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4、时事课堂,不能融会贯通

    有些老师,谈时事时,专门找一节课谈干巴巴的时事,而不善于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把时事融入书本知识,让学生把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不能结合的效果就会大受影响。如果能很好地融会贯通,比起单纯开辟课程教授时事,能增强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

   针对在现实教学生活中出现的一些误区,进一步提高时事教学的效果和落实教学的目的,可以做一些适当的调整。我在高三时事教学中稍微摸索出一点心得:

1、教学手段尽量多样化

要改变“播音员”的角色,就必须使时事教学的方式更灵活,学校自从有了多媒体,文科在这方面的使用优势就更加凸显出来了,它能集音、像于一身,信息容量大,可以让学生在更加生动的教学坏境下了解、理解时事发生的背景和必然性。比如2008年发生的汶川大地震,我们通过它感受到一位国家总理沉痛的表情,看到了人民子弟兵是最可爱的人,知道政府是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的政府。

2、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我在之前高三时事备考过程中,让学生每个星期分组准备关于某一方面的大事要闻,再请各组派出代表介绍并阐明本组对该事件的看法和观点,各组也可以互相补充,并且如果不赞成对方的观点,也可以辩论,只要言之成理,我们都鼓励并赞扬勇于表达自己观点的行为。避免让老师唱独角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教学内容尽量丰富多样性

   时事材料丰富多彩,经济、军事、科技、文艺、体育、教育等均可成为选择的对象。高中生一般比较喜欢关注文艺、体育类明星,选择他们的一些积极事例则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比如姚明在面对脚伤和可能缺席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的遗憾以及为避免遗憾而积极努力恢复,体现了作为一位中国公民为了捍卫祖国荣誉而努力的精神。

4、不要把时事当主课

时事毕竟是时事,不能喧宾夺主,过分地介绍时事,久而久之,学生也会失去新鲜感和积极性,效果反而不好。所以适时地介绍和穿插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学生意犹未尽才能对政治尤其是时事保持着渴望了解的内在吸引力。

上好有内涵有效果的时事政治课,不仅需要学生的配合,更需要教师充当好调配和引导的角色,以新颖的教学方式和鲜活的内容在灵活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分析问题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

版权所有:安徽省太湖中学    网站备案: 皖ICP备08005272号-1
地址:安徽省太湖县建设路628号   电话:0556-4162746
网站维护:信息中心   技术支持:一网科技

皖公网安备 34082502000039号


页面执行速度0.002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