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教天地

【心得体会】新课程下学生学习方式的困惑及对策思考

作者:洪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很明显,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关于学习方式的目标包含有三方面的含义:倡导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学习转向自主学习;转变学习方式要突出学习过程中发现、探究和研究等认知过程;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学习方式的变革迫在眉睫!它关系到我们的教育质量,关系到师生的校园生活质量。我们今天必须倡导新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这也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同时学习方式的转变也是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引用沃德的一句话说“平庸的老师传达知识;水平一般的老师解释知识;好的老师演示知识;伟大的老师激励学生去学习知识。”教师们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要想让学生学到东西,学生自己得渴望学习,而不是要老师逼着学。实现这一学习目标的惟一办法就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遇到过不少问题。这里仅就新课程下学生学习方式的问题,谈一点不成熟的想法,以求教于同仁。

 

学生学习方式的困惑及其原因

   新课程教学中,我们积极实践新课程理念,努力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然而我们发现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比我们的预想存在着很大差距。多数情况下课堂教学“活”不起来,绝大部分学生仍习惯于听老师的分析讲解或机械背诵课本的现成结论,对老师提出和设计的问题缺乏独立思考、积极做答,(即或回答也只是局限于课本知识)学习上缺乏主动参与精神;讨论问题时则是以气势压人,不能做到“论从史出”,学习上缺乏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运用史料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老师布置的课外作业(如探究活动课题)难以及时完成,学习缺乏探究和研究精神、交流和合作能力等。

   我们认为造成学生学习方式的这些困惑,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应试教育下传统的学习方法、学习定式根深蒂固。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强调接受和掌握,忽视、贬低发现与研究,从而使学生对课本知识的学习变成简单的背记读写。长期以来,传统的学习方式已经使学生形成了程式化的学习定式。

   二.初中历史教学现状急待改变。初中阶段,学生历史基础知识极为薄弱,也缺乏分析问题的基本技能训练和指导。在初中阶段,大部分学校(尤其农村初中)由于社会教育环境、校领导的教育观念和师资等方面的原因,历史课一般是作为“副课”开设,有的课时不足(有些学校到初二、初三突击或集中上课),有的没有专业历史教师任教(大多数学校由其他学科老师任教)。即使有些学生对历史很感兴趣,但大部分的课外时间又被语、数、英、理、化等课程的作业所占用。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造成了现在的高中学生历史学习方式的“先天不足”。

   三.现行教育评价机制存在着弊端。关于评价,在当今教育界,其处境非常尴尬。一方面,众人皆知现行的“选拔性”评价太片面,太伤害学生,也不利于社会的长远发展;另一方面,所有的学生、家长又不得不接受这惟一标准:“分数至上”。同时,决定学生“命运”的升学考试试题也与新课程改革脱节。这些都使得学生宁愿把大量的时间和主要精力放到语、数、英等重点学科,走传统的死记硬背、题海战术道路,争取考一所好学校(重点高中或好大学),也不愿去冒风险。显然,现行的教育评价机制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探究、创新积极性。

   此外,新课程教材容量大,课时紧张,教师急于完成教学任务,课堂上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和活动的空间非常有限;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不够深入,缺乏课堂调控的技能和技巧,教师对自己在学习方式中的角色定位困惑等,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对策思考

解铃还需系铃人,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根本动力在教师。在现行的教育条件下,完全依靠学生自己的力量改变已有的学习习惯是不现实的。

 一.教师要切实转变教育观念,牢固树立以“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改革指导思想。新课程改革是迎接新世纪挑战的需要,是基础教育本质的体现,也是学生发展与社会发展需要在根本利益和价值观上的统一。只有从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和学生终身发展的高度来认识新课程改革下学习方式转变的重大意义,教师才有可能真正投入其中,并乐此不疲。

 二.在教学中要变革传统的师生观念,促进学生历史学习方式的转变。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树立平等的师生观,正确认识和处理与学生的关系,将自己定位于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学生意见的倾听者,让历史教学充满民主和谐的气氛。教师要以开放的眼光和胸怀接纳新课程教学中任何“意外”涌现出来的学习结果或发展状态。

 三.教师在选择教学模式与策略时,要注意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和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根据高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将知识与能力的目标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资料收集能力、材料解析能力和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上;将过程与方法的目标重点放在如何进行问题的探究上。对探究活动课,教师要精心谋划,认真组织准备,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探究活动成为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强大推动力。

    四.要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潜力,相信他们可以做得很好。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最重要的因素还是学生。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新的学习观,让学生懂得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对历史学习和自身发展的意义,鼓励他们积极尝试。只有这样,历史学习方式才能现实真正的转变。

    五.开展多元评价,促使学生生成更高的学习愿望。对学生的评价要由以前单一的结论性评价转为发展性评价、学生的掌握主体性和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评价等形式。这些评价方式要贯彻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只有关注过程,教师才可能了解学生在发展中遇到了什么问题、做了哪些努力以及取得了哪些进步,才可能对学生的发展和提高进行及时指导,才可能最大地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这种互动性的评价提高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评价变成了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这也将极大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以上是笔者新课程下学生学习方式的困惑及对策的一些个人看发,希望在新课改大的背景下,我们的社会、家庭能给我们教育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我们的广大教育工作者能够深刻理解新课改的理念,着眼于学生的长期发展,为国家、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此篇文章获2010年安庆市历史学科教学论文评选二等奖)

版权所有:安徽省太湖中学    网站备案: 皖ICP备08005272号-1
地址:安徽省太湖县建设路628号   电话:0556-4162746
网站维护:信息中心   技术支持:一网科技

皖公网安备 34082502000039号


页面执行速度0.0029秒